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25hw6fu8&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京剧十大名票海雯
海雯出生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城——开封市内。在这个位于中原地区、人们祖祖辈辈都熟悉、喜爱地方剧种的小城市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流行音乐、港台风暴为主流的年代,从10岁就开始喜爱并学习演唱京剧的海雯,无疑是同伴眼中的“另类”,是街坊邻居口中的“异族”。
可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这源于她生长在一个京剧氛围浓厚的家庭,她很幸运地有一个超级戏迷的可敬的父亲。
家庭熏陶 爱上京剧
在这个家庭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戏”,当然作为核心人物的父亲——海韬,就是这个京剧之家的领导和各种戏曲活动的发起人。说海雯的父亲是一个超级戏迷,一点都不为过。喜爱古典文学及历史文化的海韬先生对京剧特别痴爱,他不但爱听、爱唱,最爱的就是阅读、研习京剧艺术。只要是有关京剧的书籍、报刊他都要想尽办法订阅、购买,从以前的《中国戏曲报》到《梨园周刊》;《京剧杂志》从创刊到今,一期不少;甚至《京剧谈往录》、《京剧新序》、《梨园声韵学》等书,他也熟读多遍。由于海韬先生听得多、看得多,又悉心研究京剧文化内涵,在海雯的学戏道路上,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第一位称职的老师。直到现在,在海雯学戏过程中,海老先生还都是她的“活字典”:从剧目的历史背景,到戏剧人物的性格刻化;从戏词中的上口、尖团、吐字归音,到声腔的流派特征、尺寸劲头,总能为她做细致入徽的分析,提出宝贵的意见。
海雯的外公少年时从票友下海成为了一位专业的鼓师,虽然母亲没有继承老一辈的衣钵,但是对京剧的感情也是从小就扎下深深的根基,直到遇到了海雯的爸爸,才又重新发芽、开花。在海雯学戏、演戏的道路上,母亲给她做足了幕后工作,还学习了老旦行当。和老伴一起学习京剧,做女儿的演出跟包,参加票友的各种活动,就是海雯妈妈最开心的事情。
海雯在这样的京剧家庭中,怎能不耳濡目染地爱上京剧呢?从跟随父母到剧场里看戏,到在家里听到耳熟的唱段也能说出一二;从最初听多了,就跟着咦呀学唱,到父亲发现海雯在无形中被京戏唱腔所吸引,开始有目标地教两句唱腔。渐渐地海先生就把他的精力投向培养自己的女儿学习国粹——京剧。从父亲一句句地教唱《红灯记》起,10岁的海雯就开始学唱京剧唱腔了。父亲和录音机就是海雯的老师,虽然简陋、业余,但是这一家人就是从这个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博大。学习戏曲带给她无穷的乐趣。
学习京剧 有苦有甜
第十届“和平杯”历届十大名票展演
海雯小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空中大舞台》,是他们一家最喜欢收听的节目。在当时那个教学资料并不丰富的年代,他们就是靠收听这个节目来学习京剧艺术、增长戏曲知识的。1993年,海韬先生把女儿用磁带录制的《红娘》选段寄给了《空中大舞台》节目,没想到竟被选中播出了。这件事就象一剂幸福的兴奋剂,让海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使她对学习京剧更充满了信心,并看到了自身的实力和潜力。她下决心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为了更加全面地学习京剧艺术,在父亲的帮助下,海雯选择了一折唱、做并重的《卖水》选段,往高雅的艺术殿堂迈进。从没有练过任何基本功的海雯,开始学习跑圆场,舞手绢,舞扇子。一招一式,一点一滴,都要从零开始。为了开范儿正,父亲领着海雯找到了原河南省京剧团主演兼团长吴韵芳,恭敬地拜师求艺。吴老师可称得上是一位德艺双馨、令人敬佩的老艺术家。面对一个已经十几岁、却并无一点基本功底的女孩儿,学戏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吴老师看到了小海雯的那份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著,便爽快地答应了收徒教戏的请求。在1993年的暑假,海雯住进了吴韵芳奶奶的家中。吴老师由于年龄太大,就推荐了她的儿媳——河南省京剧院的张派青衣演员郑凤琴女士,给海雯做示范,手把手的教戏。海雯白天跟郑老师学习,晚上再由吴奶奶为她说戏、抠动作。吴老师每天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帮助海雯分析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怎么用肢体和面部表情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吴老师家住的一个暑假里,吴老师包吃、包住、包教戏,不但分文不取,还把海雯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女儿一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在艺术上严格要求,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艺术。老前辈的爱护和教导,对海雯学习京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在个人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艺术家的朴实无华,和对京剧艺术甘愿付出毕生心血的人格魅力。海雯非常感动,她不但向老师奶奶学到了非常宝贵的京剧艺术,更主要的是还学习了怎样做人。
短短15分钟的戏,海雯是足足苦练了3年。1996年,海雯以《卖水》一折,第一次参加了令人瞩目的第三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并在比赛中取得“双十佳票友”的好成绩。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未满十九岁女孩儿来说,无疑是一次锻炼和成长的经历。这次经历全国性的高手如云的激烈角逐,使海雯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更加充满了信心。她有年龄上的优势,她不甘愿平庸。她暗暗发誓,今后要更加努力地钻研,刻苦地学习,一定不辜负老师奶奶的教诲,把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之后的两年期间,海雯又选择了难度很大、依然唱做并重的《天女散花》一折,并且一直努力的为下一届的“和平杯”学戏、练功,做准备。可就在1998年“和平杯”报名比赛前,海雯忽然犹豫了:如果说,第一次参赛是初生牛犊,勇者无畏,而这一次她深知“和平杯”十大名票的最高险峰是何等难攀!在那里汇聚了全国各地资历最深、水平最高的优秀票友。山外青山楼外楼,能人背后有能人。今年参赛如果连“双十佳票友”的二等奖也拿不到,岂不让票友界笑话?自己还有什么颜面面对亲朋故友?一时的思想波动,让在京剧艺术方面刚入门不久、在京剧表演方面逐渐成熟的海雯有些望而却步。
可是,她一想到吴韵芳奶奶老师和刘映华老师对自己的手把手授艺和殷切期望;想到自己父母的深厚关爱和众多开封票友的热情鼓舞;想到自己两年来坚持每天练唱、练功、排戏所付出的辛苦努力,最终海雯还是卸下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勇敢地报名并参加了层层选拔比赛。在那年的11月9日,海雯21岁生日前夕,她终于以《天女散花》一折中的精彩表演,如愿以尝地荣获了“和平杯十大名票”的殊荣。在她之前的各届中,还没有比她年龄更小的人荣获过“十大名票”称号的票友。登上名闻遐迩的中国大戏院的颁奖舞台,她感到幸福无比,在那一刻,她在心里深深地感谢老师,感谢亲人,感谢热情鼓励的戏迷观众朋友们!
参加工作以后的海雯,工作比较忙,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她还是利用业余时间热情学习京剧,积极参加开封市的票房活动。她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演出有《红灯记》、《白毛女》、《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太真外传》等多个剧目。
2003年在中央台的京剧戏迷电视大赛中,海雯以梅派名剧——《西施》选段荣获银奖。由于在2007年的全国总工会、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海雯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的闭幕式演出。2009年她再次被邀请参加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第四届职工艺术节戏曲比赛的颁奖晚会。这些荣誉足以让一个年轻的票友懂得了在追求京剧艺术这条道路上,有付出才有回报,并且勉励她无怨无悔地、无比幸福地继续追求下去。
与戏结缘 一生难离
通过阅读一些京剧大师的艺术人生的传记资料,海雯发现:很多的京剧大师、著名艺术家们都精通各种民族艺术,国画、书法等艺术造诣都相当了得。一直有意学习国画、书法的她,在参加工作以后,便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开始了国画、书法的学习。对京剧艺术的深挚热爱,也引领她在国画、书法的学习道路上快速奔跑,毕业作品她选择了创作一幅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肖像。没想到,这幅工笔人物画《梅兰芳》竟被评为“优秀毕业作品”,并送往北京参加展出。
平时参加票房活动也让海雯喜爱上了京剧的乐队伴奏,看得多,听得多,就自已摸索学习了月琴和中阮。偶尔也参加给票友们演出的伴奏,这让她也非常享受这种在幕后参与活动的快乐感觉。又因为会弹奏中阮,海雯还参加了由开封市年轻教师组成的民乐队,在市教师艺术节上演出。这也算是京剧给她带来的意外收获吧。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海雯,已经认识到对京剧艺术的承传总是要向群众普及,更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个被“和平杯十大名票”光环包围的幼儿教师,海雯更是觉得有自己责任把京剧艺术传播给周围的同事、幼儿园的孩子们。工作中,她只要有机会就积极参加幼儿园及教育系统的文艺演出,培养孩子的京剧兴趣,增长群众的戏曲知识。她曾在开封市艺术教师才艺大赛中,凭借京剧演唱获得特等奖;在市公开课评比中,以《我是京剧小戏迷》的幼儿公开课活动荣获二等奖。她还为孩子们排演了京剧表演唱《红灯记》,获得了社会的极大好评,并被开封电视台邀请演出并播放。
海雯是“和平杯”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荣誉的受益者。海雯非常感谢“和平杯”。是“和平杯”成就了一个小女孩儿的艺术梦想;是“和平杯”让她从一个小城市走向了全国;是“和平杯”使一个爱京剧、迷京剧的家庭更加执著地追逐着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是“和平杯”的极高称号为她搭建起了一座使普通人通向京剧艺术的桥梁。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海雯会做得更多、更好,她还年轻,她的路还长,她不会让我们失望。她正以“和平杯”的精神继续学习、宣传、普及着京剧艺术,她会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来为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